查看原文
其他

互联网手机:非理性繁荣如何回归?

2014-10-29 陈述 科技杂谈
科技杂谈keji_zatan

新谈友,请点击题目下蓝字关注我

中国通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


文 / 陈述,作者微信公众号:mhy_chenshu


  互联网手机市场出现过两次非理性繁荣,一个互联网企业“做机潮”,看到机遇,怀着理想主义主动去争取;另一个是传统企业“触网潮”,看到危机,怀着现实主义被动去选择。出发点不同,但喧嚣过后,都将回归理性。


  昨天分享了“开眼二郎”的文章《小米的成功是一种“非理性繁荣”?》,说要写个续篇,来了!“开眼二郎”回顾了小米发展历程,分析了小米理性的战略抉择,包括市场切入、产品迭代、营销推广;也列出了小米不同于传统手机厂商的“非理性”之处,就在于雷军的七字诀“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”,并提出批判式思考:风口过后,小米能否继续成功?


  本文不继续谈小米,与作者商榷一个观点,同时谈谈整体互联网手机市场的理性回归。


  商榷:我认为,谈一个企业是否理性豪无意义,“非理性繁荣”更多指市场状态。


  恰好我也读过罗伯特·希勒的《非理性繁荣》,该书着眼点主要是整体股票市场,分析投机性、非理性的市场泡沫。对于整体市场来说,没有决策机构,由“无形的手”来调节,很容易出现非理性状态。而对于企业来说,是有明确的决策机构或者决策人的,企业战略选择是否理性,其实是在谈论决策机构是否理性。


  管理本身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一直不休,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“决策”也无理性不理性之分。一个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,往往是在当前情况或者可预见的情况下做出的最优选择,从其个人而言,基本是理性的。而第三方来观察企业时,站在不同的角度,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。比如小米,可以如作者所说是理性的。也可能分析出它是红海中的非理性选择,恰好赶上风口而已。


  业内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。酷派在4G发展初期弯道超车,占据了国内4G第一把交椅。有人分析,这是非理性的胜利,认为酷派董事长郭德英就是个赌徒,豪赌4G大势,垄断高通、Marvell、MTK的芯片,结果赌个正着。也有人分析,酷派是经过理性分析,快速决策,早做储备,才跑到了前面。各有各的理。


  所以,我个人的倾向性观点是,谈一个企业是否理性意义不大,非要谈的话,所有开创性的企业决策基本都是理性的,跟随式的可能有不理性的一面。


  续篇:互联网手机市场出现过两次非理性繁荣,第一次在2012年,第二次正回归理性。


  互联网手机市场的平台商发展稳定。表现在:线上手机销量、销售额稳步增长,B2C始终占据主导位置,占70%以上份额。这其中,各个平台玩家的份额虽有变化,但并不剧烈,销售集中度比较高,京东一家独大,占据半壁江山;天猫有四分之一的份额。


  两次非理性繁荣主要针对手机厂商的变化。或多或少对网络手机销量有一定影响,但更多的是体现在参与者数量及表现行为上。


  一、互联网企业“做机潮”


  从2011年8月到2012年底,互联网企业看到智能机换代机遇,怀着理想主义主动去争取,试图颠覆传统手机厂商。然而,成功者寥寥无几。


  2011年8月小米手机正式接受预定开始,一股互联网企业“做机潮”被掀起。到2012年10月,百度、360等传统互联网巨头,以及盛大、小辣椒等不下100多家互联网公司相继提出制造手机计划。


  互联网企业做手机,有其“理性的考量”:2011年到2012年是功能机向智能机更新换代之际,为移动互联网业务落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有与手机厂商、渠道代理商合作定制的经验,加上小米探路成功的吸引,以及部分互联网企业向资本市场讲故事的诉求,就出现了蜂拥而上的局面。


  说其不理性,是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只看到了“颠覆”传统企业的可能,只为发展自有业务,而忽视了用户体验,却低估了操作的环境及复杂程度,这其中包括软硬件融合、供应链管理、产品品质控制、渠道拓展及售后服务。于是有了2012年7月网易手机团队解散、9月360停止特供机合作、11月果壳电子CEO郭朝晖辞职以及诸多不知名企业的退出。


  到2012年底,这场非理性繁荣泡沫基本破灭,市场回归了理性。在这场繁荣之后,剩下寥寥无几,继续探索自己的道路。


  二、传统手机厂商“触网潮”


  从2013年下半年到现在,传统手机企业认识到互联网企业带来的冲击以及传统渠道的乏力,怀着现实主义被动去选择。盲从之后,正在回归理性。


  传统手机厂商一直在做电商,只不过,把电商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渠道。不是首发平台,更多时候是尾货处理场所。互联网企业“做机潮”退却之后,成功者代表小米发展依旧迅猛,尤其是2013年Q4市场份额进入TOP5后,触动了传统手机厂商的敏感神经。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,互联网手机市场格局混乱非凡、热闹非凡。既有从线上起步的小米、魅族类,乐视、土豆类,一加、百加、锤子列等,也有线下起步拓展线上市场的中华酷联等。


  (一)在这种繁荣背后,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非理性的因素。


  1、传统手机厂商都认识到做电商渠道的紧迫性,需要快速抉择。


  一方面,运营商渠道的规模在逐渐缩小,电商渠道是提升份额的重要途径。另一方面,通过电商渠道可以压缩中间成本,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,更有竞争力,电商渠道肯定要走。


  2、知道紧迫性却不知怎么走,是最大的问题。


  金立电商品牌IUNI总经理何骁军曾表示,“对于小米的成功,传统手机厂商们很长时间其实都是半信半疑的。”传统手机厂商们对于“软性”的部分一直认识不足,包括界面UI、经营社区和粉丝等。但都纷纷采取跟随策略。


  一是推出电商品牌。华为推出荣耀,酷派推出大神,中兴有红牛,联想有黄金斗士,金立有IUNI,天语有Nibiru等。走在前面的是荣耀和大神,先后独立出来。


  二是在宣传和价格上,模仿小米,围攻小米。典型的例子是:小米推出红米Note宣传语是“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”;华为荣耀加进来,声称“更美好的事情已经发生”;联想黄金斗士S8也不示弱,提出“美好的事情才真正开始”;北斗青葱“更美好的事情还会发生”;中兴推出红牛最直接,“除了互掐,你们还会点别的吗?”


  三是加大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力度。中兴五款手机先后加入京东JDPhone计划,并与京东签署35亿元战略合作协议。华为也加入JDPhone,荣耀3C更是在京东商城独家首发。酷派与京东达成1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,酷派大神F1联通版在京东商城首发。联想与京东达成120亿元战略合作意向,电商品牌黄金斗士S8在京东商城独家首发。在中兴与联想上,也有“不知怎么走”的体现。中兴品牌及努比亚品牌没有明确的谁走线上、谁走线下,都在走着。联想有互联网产品系列及款型,却没有专门的品牌,对于互联网方式销售,杨元庆很长时间都有不认同的地方。


  3、学习了却没有学到关键点。


  每个手机厂商的产品都差不多,来自相似的供应链厂商,不同的是品牌定位的差异化,主要体现在讲故事的能力上,或者称情怀。锤子手机学习互联网销售模式,却没有学到关键点上,高估了对产业链的控制力,高估了情怀的力量。


  (二)这种非理性的状态持续并没有很久,当前已经出现回归理性的趋势,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


  1、在玩家变化上,有成功者有失败者,有先知者有后觉者,在试错或者观察中思考再进行选择,是理性的体现。


  华为荣耀、酷派大神做起来了。根据艾瑞发布的今年Q3国内B2C网站手机品牌市场份额,排在国产手机前三位的分别是华为、小米、酷派,而华为以荣耀为主,酷派以大神为主。金立IUNI承认失败了,掌舵人何骁军悄然辞职,电商品牌产品U2平均月销量不到一万部,总量不超过5万部。锤子手机T1降价,认识到做手机的难度,认识到情怀的价格,也给走情怀路线的厂商以警示。联想在互联网品牌方面始终犹豫,终于在今年10月下定决心,要成立全新的子公司,基于互联网的模式推出互联网终端。


  2、在产品布局上,主要玩家通过实践铺开产品系列,进行更精细化的规划,是理性的体现。


  开展精细化的产品布局,势必牵扯到更多的资源投入,前提就是已经找到了发展方向,明确了发展路径。荣耀推出荣耀和畅玩两个子品牌,以1500元为界,向上是荣耀,与小米品牌形成竞争,向下是畅玩,与红米品牌形成竞争。并且荣耀提出了2015年的销售目标是4000万部。大神确立了X、N、F三大主力产品系列,F系列价格在1000元左右,X系列价格在1500元左右,N系列价格在2000元左右。


  3、在渠道模式上,认识到线上渠道的边界,发展形成O2O模式,是理性的体现。


  线上销售空间的增长速度取决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,以及网购习惯的养成,这个过程是缓慢的,支撑不起众多玩家想要快速增长的规模,于是O2O成为必然选择。当前形成了两种典型模式:一种模式以小米为代表,分销零售一体化,线上炒作控节奏,线下加价出规模。如1999的产品,30%在线上销售,70%在线上销售,线上价格1999元,线下价格可能再加价300元左右。这其中主要是分销商的力量,即线上同时做零售与分销。华为荣耀、酷派大神,甚至小辣椒等小厂商都是这种玩法。另一种模式以魅族为代表,线上线下同价,线下更注重对产品的体验。中兴、联想、华为等都有部分产品采取此种模式。


  4、在粉丝经营文化上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,是理性的表现。


  电商品牌要有讲故事的能力,尤其是获得粉丝的认同。小米强调的是粉丝发烧主义。华为荣耀粉丝经营理念是理性社群主义,突出“勇敢做自己”的理性、共鸣性的年轻人价值认同,坚守对极致产品的追求,对性能和质量的不妥协。酷派大神提出粉丝文化“神自不凡”,强调20年研发技术的保证,及对产品品质的追求,结合用户体验,针对用户精准定位。


 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,交流思想、分享信息。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。参与方式: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填写您的加入信息,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,会添加入群。
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科技杂谈授权刊登。

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,侵权必究。

科技杂谈文章,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。

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,网易阅读客户端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